處暑“三要素”助您養(yǎng)生

2012-08-16 10:57:49出處:其他作者:佚名

我要分享

  處暑是什么意思?處暑是一年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第十四個節(jié)氣,在每年陽歷8月23日前后,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時開始。歷書記載:“斗指戊為處暑,暑將退,伏而潛處,故名也。”那么處暑吃什么呢?處暑應該怎樣養(yǎng)生呢?小編即將從三個方面為您解答哦!

  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處,止也,暑氣至此而止矣。”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,所以稱“暑氣至此而止矣”。全國各地也都有“處暑寒來”的諺語,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。

  但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,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于暑夏之季。長江以南地區(qū),俗語有“秋老虎”的說法,就是提醒人們,秋天還會有熱天氣的時候,也可將此視為夏天的回光返照。

  著有《清嘉錄》的顧鐵卿在形容處暑時講:“土俗以處暑后,天氣猶暄,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;諺云:處暑十八盆,謂沐浴十八日也。”還要經歷大約十八天的流汗日。

  處暑象征著東南季風最后退出我國大陸,西北季風開始統(tǒng)治我國大陸。處暑以后的天氣真正轉入秋季了。

 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:“一候鷹乃祭鳥;二候天地始肅;三候禾乃登。”此節(jié)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;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;“禾乃登”的“禾”指的是黍、稷、稻、粱類農作物的總稱,“登”即成熟的意思。

  2011年的處暑是8月23日,長達40天的“三伏天”也正式宣告結束。從今天起暑熱漸行漸遠,早晚溫差加大,天氣逐步轉涼,“一場秋雨一場涼”的氣候特征明顯。晝熱夜涼的氣候,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。每年的處暑之時,人們的養(yǎng)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:

  飲食:滋陰潤燥

  這個時期,氣侯逐漸干燥,身體里肺經當值,因此中醫(yī)認為“肺氣太盛可克肝木,故多酸以強肝木”。再過一些日子,山楂就要上市了,這是時令的水果,大家可以多吃一些。秋天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,避免燥邪傷害。為防“秋燥”,應保持飲食清淡,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物,如辣椒、生姜、花椒、蔥、桂皮、酒等;少吃油膩的肉食;多吃含維生素的食物,如西紅柿、辣椒、茄子、馬鈴薯、梨等;多吃堿性食物,如蘋果、海帶以及新鮮蔬菜等;適量增加優(yōu)質蛋白質的攝入,如雞蛋、瘦肉、魚、乳制品及豆制品等;此外,還應多喝水,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;老人可吃溫補食物,有飲酒習慣者可適量少喝點酒,其中白酒、黃酒一定要加溫;主食以吃精白面補氣為好;喜歡吃紅棗、桂圓者,早晨可吃幾顆。這段時間盡量不吃蘿卜(胡蘿卜除外)。蘿卜主下氣,此時人的中氣不足,吃蘿卜易傷中氣。

  起居:早睡早起

  隨著天氣轉涼,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,早上不愛起,白天不愛動,這就是“春困秋乏”中所指的“秋乏”。要保證充足睡眠,改掉夏季晚睡習慣,爭取晚上10點前入睡,以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為好,并保證早睡早起。早晚比較涼了,要注意增加衣服。晚上睡覺應關好門窗,腹部蓋薄被,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。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?砷_窗使空氣流動,讓秋殺之氣蕩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。“春捂秋凍”之意,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,以利于收斂陽氣。因為熱往外走之時,必有寒交換進去。但是,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,以保護陽氣。

  在9月23日秋分之前,氣候變數較大,雨前氣溫偏熱,雨后氣溫偏涼,易引發(fā)人的風寒或風熱感冒,要注意預防。

  室內應養(yǎng)些植物,如盆栽柑橘、吊蘭、斑馬葉橡皮樹、文竹等綠色植物,可以調節(jié)室內空氣,增加氧含量。綠蘿這類葉大且喜水的植物也可以養(yǎng)在臥室內。

  運動:多伸懶腰

  秋天,秋高氣爽,適合戶外運動?筛鶕䝼人的體質,做一些登山、慢跑、郊游等戶外運動。但要多注意滋脾補筋。所以,在運動的時候,要注意不要劇烈,做好準備活動,避免傷筋。老人鍛煉以早晚為好。

  伸懶腰也可緩解秋乏,特別是下午感到特別疲乏,伸個懶腰就會馬上覺得全身舒展。

  >>更多精彩內容請瀏覽專題:處暑吃什么

賬戶未綁定手機號

綁定 ×
綁定手機 ×